|
|
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西溝鄉:綠色生態帶來好日子 |
【政公網】
欄目:青海政企信息
發表時間:2022-10-22 22:36
|
|
|
摘要: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2日(農歷2022年9月27日),星期六,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西溝鄉:綠色生態帶來好日子。
【鄉村振興】
自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沿川官高速向西行駛二十多公里,便來到了海東市民和縣西溝鄉,這里青山環繞,綠樹成蔭,村莊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,頗有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”的意境。
近年來,西溝鄉牢牢…
|
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2日(農歷2022年9月27日),星期六,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西溝鄉:綠色生態帶來好日子。
【鄉村振興】
自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城沿川官高速向西行駛二十多公里,便來到了海東市民和縣西溝鄉,這里青山環繞,綠樹成蔭,村莊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,頗有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”的意境。
近年來,西溝鄉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,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不斷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,加大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,打造出天藍、地綠、水凈的美麗家園。如今,綠色已成為西溝鄉發展的主色調。
“我們結合各村實際,對森林空隙地密度不夠、荒山荒坡達不到30%以上的采取補植補栽。目前,全鄉林地面積達2305.94公頃,森林蓄積量為4.94萬立方米,森林覆蓋率為55.97%。”西溝鄉副鄉長王小華說。
守綠護綠增綠,重在“有人管,管得好”。近年來,西溝鄉持續加強森林資源管護,全面推行林長制,構建網格化管理體系,落實森林資源管護責任人,加強森林資源病蟲害防治等工作。全面推進村莊清潔工作,以村莊“六亂”治理為重點,清理村莊進出口、大街小巷、房前屋后、公路沿線、溝渠及林地垃圾80余噸。通過植樹造林,分片分階段種植適宜生存、具有特色的苗木10萬余株,綠化面積達55公頃,構建了田園美、村莊美、生活美的西溝。2019年、2020年西溝鄉南垣村、涼坪村分別榮獲“國家森林鄉村”稱號,涼坪村同時榮獲“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康養基地”稱號。
綠了山頭,還要富百姓。西溝鄉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“護綠”工程結合起來,發動群眾參與生態建設,享受生態“福利”。
涼坪村52歲的脫貧戶馬龍自去年當上護林員后,每天都到山林巡查,查看有沒有火情、森林病蟲害等現象。“當護林員一年可以掙到1萬元,得空的時候還能務農,對我來說,幫助很大。”馬龍樂呵呵地說。
據悉,西溝鄉目前共聘請護林員60名,其中脫貧戶43名。
西溝鄉還積極加強生態公益林補償和退耕還林政策的兌現,促進群眾增收。截至目前,西溝鄉退耕還林工程已完成造林493.4公頃,涉及群眾2460戶,每年發放森林撫育資金14.8萬元,生態效益補償金1.98萬元,群眾幸福感、獲得感不斷提升。
在西溝鄉,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得到了很好的印證。西溝鄉南方莊村、山莊村千畝油菜花田;大灘、官地等村一望無垠的玉米地;西溝林場內青海云杉、紅樺、白樺、落葉松,各種樹木層層疊疊……這些“綠色資源”吸引了縣城及周邊很多游客前來打卡,成為民和縣浪山、避暑的勝地,同時帶動了涼坪村餐飲、民宿客棧的發展。
“這幾年靠著村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,我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,每年大概有5萬元收入,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。”涼坪村31歲的脫貧戶、伊穆農家樂的老板馬占林笑著說。
西溝鄉在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發展理念的同時,結合綠色循環低碳發展,為群眾辦好事、辦實事。投資77萬元在南垣村、馬家河村實施節能減排暖炕工程,目前646戶已完成暖炕改造。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30萬元,在西巷小學實施煤改電供暖項目。在麻地溝村食用菌種植基地,將300余噸廢棄玉米芯作為蘑菇菌棒加工原材料,現已加工菌棒10萬余個,日產平菇約250公斤,已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余元。
“西溝鄉將立足長遠,堅定不移踐行‘兩山論’,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,不斷完善體制機制,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新路子,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。”西溝鄉鄉長沈瑞說。
海東日報
本報記者郝志臻通訊員冶曉艷攝影報道
(來源: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)
|
|
|
免責聲明:
|
|
1、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2、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、視頻、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,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。
3、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!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
|
|
|
|
|
|
|